2018年1月16日星期二

”旅顺大屠杀”是怎么回事?

文/和气猫

1894年,围绕朝鲜半岛的主导权,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这次战争在中国称为“甲午战争”,在日本称为“日清战争”。两个帝国在朝鲜半岛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欧美普遍的预测是日本会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华帝国不管怎么说毕竟是亚洲第一大国,日本没有胜算。而实际结果我们都知道,君主立宪、军事现代化的日本战胜了专制君主、军事落后的满清。

甲午战争中有一件大事,经常被作为日本人残暴的证据被现在的中国人提及,那就是“旅顺大屠杀”。1894年11月21日至22日之间,日军占领旅顺。关于民间人和俘虏及放弃战斗行为者(以下总称“非战斗人员”)的死亡人数,今天旅顺万忠墓的纪念碑说有一万八百余人,中国学者之间有认为是3万人或不满2万的,日本现在的学者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有较大的非战斗人员死亡,但这是离战争年代比较久远后出现的说法。我们先来看看战争刚结束时各方关于非战斗人员受害的说法。

1, 有贺长雄在法国发表的《日清战役国际法论》(1896年)中认为是500人。
有贺长雄是日清战争当时的随军日本法学家。此人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法律顾问,他还因反对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而遭到日本国内一些人士的批评,导致他辞去了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大学的教职。

2, 《TIMES》(1894年11月28日)称有200人。

3, 《NEWYORKWORLD》记者JamesCreelman在他的1894年12月20日的报道中称有2000名。但是此报道在美国立即遭到了质疑。目击旅顺陷落的The New York Herald(1835-1924美国无党派日报)的特派员阿梅德・盖尔威在1895年1月3日发文称JamesCreelman所报道的屠杀实际并未发生过。美国学界主流对2000名这个数据是持否定态度的。(Daniel C, "Each of Us in His Own Way: Factors Behind Conflicting Accounts(矛盾报道) of the Massacre at Port Arthur," Journalism History, vol. 31 (1) (Spring 2005):23-33)因为此人一贯喜欢用夸张煽情手法,其后的1898年美西战争中他也一样用对日清战争的夸张煽情手法煽动对西班牙的仇恨来诱导舆论(Dorwart, Jeffrey M. “James Creelman, the New York World and the Port Arthur Massacre,” Journalism Quarterly, 50 (4) (1973),pp.697-701Kane,)。

4, 法国人萨布亚俱大尉的《日清战史》(1901年)称有1500人。

5, 旅顺被日军占领后满清的旅顺地方官向日军第二军司令官大山严的报告中称有1600人。
根据上述的战争刚结束时的各方数据,我们可以知道,攻陷旅顺后,确实发生了非战斗人员的受害,而人数应该不会超过2000人。
也许有的朋友会觉得奇怪,日本和大清打仗,怎么会有欧美记者和欧美武官在场?这个说来话长。

日本在近代和大清一样,被欧美列强强迫签订了一连串的不平等条约,比如领事裁判权等。大清的思维是和平谈判绝对不接受,打败了才签订,签订了以后敷衍了事不认真执行甚至赖账(因此招致第二次鸦片战争,今天有学者概括说这是“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而日本的思维显然和大清不同。日本是不打就签订,签订以后是认真执行的,想修改不平等条约也是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通过近40年的努力才逐步修改成功的。日本这种思路的理由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的根源是日本的落后,比如司法、政治制度各方面比人家落后太多。所以当务之急不是抵制人家,而是先把自己落后的地方改正了,只有自己内政水平提高了,外交上才能和列强平起平坐。所以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后是快马加鞭制定宪法搞宪政,实现司法独立、对底层放权让利逐步扩大选举权人范围。

先提高自己,行为表现得像一个文明国家,才能被文明国家所承认,日本的这个意识深刻地影响了近代日本的内政外交。比如Maria Luz事件(从澳门出发的停泊在横滨港的秘鲁籍海船Maria Luz号上装载了231名大清国苦力准备运往秘鲁,在船上不堪忍受虐待的大清国人有人跳海企图逃亡。日本出于人道主义,解救和保护了这些清国人并送回清国,日本因这件事得罪了秘鲁,惹来一场国际官司。)中,日本就是按照当时文明国家的方式来处理的。

甲午战争是日本要求大清放弃对朝鲜的独霸,要求朝鲜独立和改革,以期待朝鲜能和日本联盟抵抗俄国的扩张,而大清坚决不放弃对朝鲜的独霸,阻止朝鲜的独立和近代化改革,因而发生的战争。以当时大清的腐朽和朝鲜的孱弱,俄国东进畅通无阻很快就能通过满洲和朝鲜向日本扩张,这是日本不惜赌上国运也要打这一仗的原因。

本为了彰显甲午战争上日方的正义性,不但邀请了各国武官观战,还邀请了西方国家记者随军。也就是整个过程高透明化。相反,大清不但不搞透明化,还把误入阵地的洋人记者砍了头。所以当时的国际舆论主要是站在日本一方的。

在战略上有这样的要体现文明的意识,日本军方当然是要求军纪严明,不允许出现滥杀无辜现象。尤其是当时日本正在和美国就不平等条约的修改进行艰苦的交涉,在这个节骨眼上更加要体现日本的文明,才能顺利推进大局。攻打旅顺本身对日军来说虽然付出了一定代价(日军战死40人,负伤241人,失踪7人;清军战死4500人)但清军在战役中士气不高(12000名清军中9000名是刚招募来的几乎未经任何训练的人),日军处于绝对优势,很快占领旅顺。按理说,非战斗人员的受害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一般认为当时旅顺人口为6000人,加上军人一共约有13000人。日军登陆前大部分市民已经逃离,城内只有守军和为军方提供后勤的杂夫。对非战斗人员的杀害的事情为何会发生?问题出在哪里?

已知的原因有,第一,日军先遣小部队11人进入旅顺后战死,遗体被割下四肢、耳鼻、生殖器,挂在城头和路边的柳树及民居屋檐下。后续部队看到这个情景非常受刺激,这个过程中,有个别士兵发生了失控行为。这时,为预防和阻止违纪行为,总司令大山严下训令“我军以仁义而动,由文明而战”。

第二,日军进入旅顺是相对顺利的,日军认为清军已经溃退,但是溃退的清军中有一部分人脱下战服穿上老百姓衣服偷袭日军,发生了小规模的街巷战,日军搞不清谁是敌军谁是老百姓,此时在排查中发生了误杀。

战事发生后,如上所述,西方有一部分媒体对非战斗人员的受害有煽动性的报道,重视自己国际形象的日本很被动,日本在承认发生少量非战斗人员的受害、公开俘虏人数和待遇的同时,向各国努力解释发生意外的原因。而日本最重视的外交项目即与美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修改事宜,虽然短时间内因报道而引起美国国内一部分人的反对,但是由于日本一开始就搞的透明化处理,经过日本的解释,以及其他观战的洋人武官和随军洋人记者发出的信息,很快,美国得出结论,认为非战斗人员的受害是被夸大的,实际上并没有称得上“大屠杀”的事件发生。1895年2月5日,美国国会上院通过了与日本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的修改的议案,日本顺利达成了当时它最大的外交目标。

有位研究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中国学者对和气猫说:“所谓的旅顺大屠杀其实不是中国说的那么一回事。由于大清军队没有受过体面地放下武器的现代教育,造成了一小部分非战斗人员的受害。历史的教训丝毫没有被中国吸取,后来1937年的南京是旅顺的放大版。”和气猫想,您私下这样说是可以,但是在中国公开这样说恐怕会有问题。毕竟中国与日本不同,在日本主张旅顺和南京都发生过大屠杀的人是不会遭到迫害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